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供应链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2025年牛肉会涨价吗:供应链暗战背后,这些数据透露真相


  近年来,我国牛肉进口数量的增幅显著高于国内牛肉需求量的增幅,过度进口对我国肉牛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日前,商务部发布了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公告,对国内牛肉产业将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为更有效地抵御进口牛肉带来的冲击,恢复国内市场的平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国内牛肉产业链供应链近五年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为牛肉产业供应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01

  近五年我国牛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形势分析

  1、产量供给充足,增速波动明显牛肉产量逐年增长。过去5年,中国牛肉生产在政策利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作用下稳步发展,产量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全国肉牛出栏5099万头,较上年增加75万头,增长1.5%;牛肉产量779万吨,增加26万吨,同比增长3.5%,较2020年672.45万吨,增长15.85%。牛肉产量增速波动明显。过去5年,牛肉产量增速在市场价格的影响下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2020年牛肉生产养殖受疫情影响,产能增速放缓,为0.77%。伴随疫情受到控制,2021年和2022年增速逐渐回升,分别为3.73%、2.97%。2023年,由于国内牛源相对稳定,新生犊牛略有增长,有效推动了牛肉产量的增长,全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到了5023万头,同比增长3.8%,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最高出栏量,牛肉产量增速为4.79%,达到新高。2024年全国肉牛出栏量仍处历史同期高位。同期,因奶牛产奶效率提升而遭淘汰的一大批奶牛也转做肉用,带动全国牛肉产量同比增加,据调研,2023—2024年,约有120万头奶牛进入屠宰场,供应牛肉约20万-25万吨。

  2、牛肉消费趋于平缓,餐饮渠道消费增速处于较低水平牛肉消费趋于平缓。牛肉作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之一,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理念普及,牛肉消费市场逐步扩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牛肉内销量为714.20万吨,较2019年641.55万吨,增长11.32%,年均增速为2.7%,远低于供应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历史数据和其他肉类消费的增长速度来说,增速还处于较低水平。此外,鸡肉、猪肉等替代性动物蛋白价格整体处于低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牛肉消费的增长。据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数据,2024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约为7.3千克/人,远低于阿根廷人均64千克/人、美国人均25.3千克/人的牛肉消费量,也不及韩国和日本等饮食习惯相似的亚洲国家。从消费渠道来看,餐饮渠道是牛肉消费的重要支柱。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报告数据,我国餐饮渠道的进口牛肉使用量约为71.1万吨,占比26%。由于近两年竞争白热化,成本高企,不少餐厅为控制成本,削减牛肉菜品比例,或选用价格更低的牛肉部位。部分连锁火锅店减少了精品牛肉卷供应,转而主推性价比更高的普通牛肉卷与素食菜品。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近40%的餐饮企业在2024年调整了菜单,牛肉菜品占比平均下降约8%。零售市场(含超市和便利店)进口牛肉使用量约为142.5万吨,占比52%。家庭通过电商平台消费进口牛肉约35.55万吨,这一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3、牛肉价格先涨后降,短期难有大幅回升

  近5年来,牛肉价格经历“先涨后降”的趋势。饮食消费恢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带动2020年牛肉价格上涨14.9%。2021年3月牛肉开始进入下跌周期,2024年跌幅达到-13.82%,跌至五年来最低。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以来产能和进口持续增长,叠加2023年奶牛进入淘汰周期,导致2023—2024年供给阶段性过剩;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肉类消费需求进入调整期,消费需求低迷导致供需宽松的局面;从牛肉进口来看,2024年牛肉进口287万吨,创历史高位,大量低价牛肉进口导致国内牛肉价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国内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在批发市场、零售超市等不同渠道均有明显体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12月牛肉批发价格为60.1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90%;12月牛肉零售价格为84.07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69%。据调研,目前,活牛市场价格约为11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35%左右。在河北地区批发市场,牛肉价格降至22元/公斤,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价格近一年连续下降,累计降幅20%左右,在广州的超市和肉类市场,各品类牛肉降幅为10%~20%。

  4、饲养净利润持续下降,养殖效益显著收窄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压缩饲养净利润。饲料成本是肉牛养殖成本的核心部分,通常占总成本的60%~70%。全球气候变化、粮食需求增加和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2024年玉米价格平均约为2200-2500元/吨,在过去五年上涨约30%,直接导致了饲料成本的增加。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对相关主产区和养殖户调研,2023年中国肉牛的生产成本为35.58元/公斤,较2019年的25.02元/公斤,上涨42.2%;单位利润为-1.12元/公斤,较2019年的25.02元/公斤,下降117%。活牛价格跌到近10年最低水平。据调研,2024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

  5、进口牛肉数量持续增长,进口来源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近5年来,牛肉进口量持续增长。2024年牛肉进口量达287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5.00%,较2020年的211.83万吨增长了35.49%,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84%,牛肉成为当年进口规模最大的肉类产品。自2023年6月以来,进口牛肉已连续18个月单月进口量超20万吨。从进口金额来看,2024年进口额达974.1亿元,同比降低2.7%。国际市场上,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牛肉出口国在养殖技术提升、规模化养殖扩张的推动下,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供应相对宽松,竞争加剧促使价格下行。当前单位进口牛肉价格已降至3年前的水平,其税前价格在34元/公斤左右,远低于国内牛肉价格。进口牛肉的成本优势,叠加物流与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加快了进口食材的流通效率。牛肉进口来源相对集中,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2024年1-10月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分别占进口总量的44.9%、20.4%、8.9%、8.3%和5.7%,合计占88.2%。其中,从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同比增加11.6%、6.9%和1.9%,从乌拉圭、新西兰进口同比降9.6%、25.8%。

  02

  当前牛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牛肉价格持续走低,基础母牛损失严重低价牛肉过度进口,冲击国内牛肉价格体系,已对我国肉牛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不仅导致养殖效益低下,更将进一步影响养殖户在配种繁育方面的积极性,影响基础母牛群。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当前基础母牛存栏量比2023年6月的历史高点下降超过3%,今年1—11月份新生犊牛同比降幅超过8%。肉牛生产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4~5年时间难以恢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优质基础母牛群体将面临萎缩,动摇肉牛产业根基。当国内牧场和肉牛数量降至低点时,一旦进口牛肉大幅提价,国内又缺乏充足的牛肉供应,将会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利益。

  2、牛肉全产业链供应链待打通,各环节协同性不足我国肉牛产业链虽涵盖种牛培育、屠宰、加工至终端销售全环节,但存在断点多、协同效应弱的问题。在种牛培育环节,我国对国外优良品种依赖度高,导致种牛引进成本高,品种改良和优化受限,影响养殖户养殖效益。饲料供应环节受季节和市场供需影响显著,价格波动较大,直接传导至饲料成本。在养殖育肥环节,肉牛养殖市场集中度较低,散户占比较高,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尚待进一步提高。在屠宰加工环节,牛肉分割标准化程度相较进口牛肉较低,影响产品流通效率,据调研,一些餐饮企业由于使用的是部位肉,对于分割牛肉有较高要求。在冷链运输环节,偏远地区冷链物流覆盖范围有限,限制了牛肉产品的市场流通和销售范围。在终端销售环节,品牌建设薄弱和成本劣势使我国牛肉产品在市场上辨识度和竞争力不高。此外,从养殖环节到销售环节,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链成本。

  3、牛肉监管溯源体系尚不完善,灰色渠道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当前,牛肉监管溯源体系尚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灰色渠道进口的牛肉屡禁不止。而该渠道的进口冻牛肉领域潜藏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风险。例如,美国允许畜牧业使用莱克巴胺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我国自2002年起已禁止添加此类物质。二是一些企业为牟取高利,将进口低价冻牛肉缓化,冒充国产鲜牛肉销售。冻转鲜牛肉的混淆,容易削弱消费者对国产牛肉的信任,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国内牛肉分级制度不完善,牛肉流通体系尚待健全当前,我国优质牛肉生产现状不够理想,产出牛肉多为中低档牛肉,除繁育技术、饲养育肥技术不配套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牛肉分级制度。

  一是我国畜禽肉加工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和分级指标检测方法标准不统一,导致畜禽肉产品等级与市场需求有较大脱节;二是我国消费市场流行着数套牛肉分级标准,消费者对牛肉分级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不利于牛肉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肉牛产业发达的国家都各自拥有一套适合本国肉牛业发展的牛肉等级评价体系,并成立专门监督机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此外,曾受到进口牛肉冲击的国家也都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行优质优价机制,促进消费者对高品质国产牛肉的认可。以韩国为例,为减少进口牛肉对本国产业的冲击,进一步提升肉牛产业竞争力,从牛肉的肉质和肉量两个方面实施了分级制度,并进行适应牛肉分级制度的品种改良和优质种牛普及工程。目前,韩国肉牛产业已发展成为韩国农业核心产业之一。

  03

  2025牛肉发展趋势展望

  伴随餐饮回暖,牛肉消费有望增长。目前来看,2025年春节期间餐饮消费迎来“开门红”,进一步带动牛肉消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1月28日至1月31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4%,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1%。另据美团发布的数据,春节期间,全国商圈客流总量同比增长17%,商圈内餐饮堂食到店消费同比增长18.7%。以牛肉为主导的火锅店消费也显著增长。1月28日至2月3日,海底捞全国共计接待顾客超1000万人次。1月28日至1月31日,呷哺呷哺全国门店销售额提升显著,尤其是河北、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区域销售额较上年同期最高提升20%,湊湊火锅的客流量也比去年增长约20%。

  未来牛肉市场的供需关系趋于平衡,价格波动幅度有限。春节期间牛肉价格下行速度放缓。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1月,牛肉零售价格为83.51元/公斤,环比下降0.67%,较去年同期下降10.6%;牛肉批发价格58.35元/公斤,环比下降3.10%,较去年同期下降17.74%。2月5日牛肉批发价格57.63元/公斤,比节前下降0.7%。展望未来的价格走势,短期下跌空间或有限,价格有望呈现温和偏强态势。从供给端来看,当前牛肉市场供应依然相对充裕,然而前期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促使部分养殖户退出市场,伴随产能逐步清退可能缓解供应压力,推动价格趋稳。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对高品质、有机牛肉的需求增长,叠加低价刺激消费,需求端有望逐步回暖。从全球供应来看,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5年全球牛肉产量将下降1.0%,而需求持续增长,或带动国际市场涨价压力传导至国内。市场的每一次波动,既是危机也是机遇。未来,相关政策应进一步优化调控,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变化,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价格稳定、品质优良的牛肉产品。通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供需平衡,牛肉产业链供应链有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04

  对策及建议

  1、加强配额和关税调控,平衡国内外牛肉供应政府应根据国内牛肉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设定牛肉进口配额,以控制进口牛肉的数量,从而有效防止国外低价牛肉对国内市场造成过度冲击。对进口牛肉实施灵活的关税政策,根据国内外牛肉价格差异、国内产业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2、强化产业链协同,降低国产牛肉供应链成本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建设,促进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保障能力。同时,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牛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牛肉分类分级标准体系,提升国产牛肉供应链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牛肉分级监管机制。根据肉牛产业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制定国内特色化、差异化牛肉消费分类分级标准及相关制度,联合肉牛养殖主产区和牛肉主销区,建立产区和销区分类分级标准建设示范点。同时,推动分割肉交易更加精细和标准化,以更加科学的流通方式以保障牛肉质量。正确宣传和引导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牛肉分级制度的理解程度。

  4、打造区别于进口牛肉的“中国热链”,加快牛肉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我国牛肉消费市场中,热鲜肉占比最高,达到58%,冷鲜肉与冷冻肉的比例均为21%左右。有研究表明,热鲜肉和冷鲜肉的食用品质更好。基于此,可以充分发挥国产牛肉的热鲜效应,培育国产热鲜牛肉品牌,提升国产热鲜牛肉的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

  发展热鲜牛肉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选择热鲜牛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其营养价值和食用优势。持续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帮助供牛或屠宰加工流通相关经营主体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本文来源于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出自物流指闻 ,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仓储,行业,发展